- · 《玉米科学》收稿方向[09/01]
- · 《玉米科学》数据库收录[09/01]
- · 《玉米科学》栏目设置[09/01]
- · 《玉米科学》刊物宗旨[09/01]
- · 《玉米科学》征稿要求[09/01]
- · 《玉米科学》投稿方式[09/01]
扬工院理工男变身玉米种植行家,返乡实践助农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烈日高温下,每天围着1300多亩玉米地步行3、4万步,预测花期,指导农民种植技巧……这个暑假,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的张鸿栋黑了不少,虽然辛苦,却十分充实。在过
烈日高温下,每天围着1300多亩玉米地步行3、4万步,预测花期,指导农民种植技巧……这个暑假,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的张鸿栋黑了不少,虽然辛苦,却十分充实。在过去的一个月,包括张鸿栋在内的“扬工学子返乡助农决战脱贫攻坚实践团”主动学习种植玉米的技术,手把手指导家乡乡亲种植,提高玉米产量。
甘肃省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玉米制种的黄金地带。张鸿栋、贾浩同是张掖人,同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读大学。受疫情影响,上个学期一直在家中在线学习。张鸿栋说,今年“小气候”比较多,忽冷忽热导致玉米生长进度不一,这就需要时刻监测花期。
张鸿栋:因为一直留守在老家,对情况比较了解。放暑假后,学院成立了各大实践团队,我俩就选择了留在家乡,帮助家乡父老‘保质增产’
前期,张鸿栋和贾浩响应张掖政府号召,学习种植玉米的技术,另外不在当地的三名同学负责根据材料制作相关图文及视频,协助张鸿栋和贾浩指导当地农民。就这样,从去杂、花期预测、严格去雄、割除父本、套袋等等,理工男成了玉米制种的行家里手。
对于张鸿栋和贾浩来说,最辛苦的就是花期预测,通过观测玉米长势,确定去雄时间。800多块地,1000多亩,每天都要走一遍,记录数据汇总。张鸿栋说,如果因为预测不及时,没有告知农民花期,耽误接下来的程度,会大大影响种子的纯度,只有精细化的科学种植才能提高玉米制种的质量和产量。
张鸿栋:即使在最热的时候也不能停,每天要走3、4万步;阳光再刺眼,也不能戴墨镜。
为什么要选择这项又苦又累的暑期实践?张鸿栋说,他和贾浩都是当地人,都是农民的孩子,自己如今上了大学,也想为当地农民做些事情。
张鸿栋:我们这里比较落后,种地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我们这些大学生学了之后手把手教,他们会学得更快,效率更高。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社会,真的很有意义。也让我们懂得了‘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的道理。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陈利霞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玉米科学》 网址: http://www.ymkxzz.cn/zonghexinwen/2020/090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