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东北玉米秋收忙,保护性耕作是方向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0月初,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大河南镇的农田里,小戴子农机合作社举办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现场会,辽阳市副市长吕有宏、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副院长马越红、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吴汉勇

10月初,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大河南镇的农田里,小戴子农机合作社举办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现场会,辽阳市副市长吕有宏、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副院长马越红、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吴汉勇处长、辽阳市科技局局长刘哲、辽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杜振宇及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方运霆及张旭东研究员,和省县两级的农业农机主管部门的领导及技术人员共同分享合作社丰收的喜悦,并进一步商讨2021年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实施计划。

秸秆全覆盖,保土又保水

不清秸秆不整地,直接用免耕播种机播种,这就是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张旭东研究员介绍道:“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免耕播种为主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能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保护环境、节本增效。其核心就是尽量少动土,尽量多的秸秆覆盖。我们团队经过十多年研究,总结了一套适合东北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农机配套体系及示范推广体系。”

张旭东研究员向记者介绍了秸秆覆盖免耕有如下好处:一是增加土壤养分库容,经测算,秸秆还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绝对含量0.1%左右,还可以增加氮磷钾等养分,可减少化肥施用量20%;二是抗旱保墒,秸秆覆盖增加土壤储水量及水分入渗效率,相当于增加40-50mm降水,有效抵抗春季旱情;三是保护环境和土壤,减少农田扬沙和土壤水蚀风蚀,避免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研究表明,30%的秸秆覆盖,可以减少70-80%的土壤侵蚀;四是节本增效,该技术可减少机车进地次数、减少人工投入,每公顷节约成本1000-1500元,粮食稳定增产5-10%。

国家战略,遏制黑土退化

为遏制东北地区黑土退化,保护性利用黑土地,国家最近出台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2020年辽宁省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计划达到800万亩。

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研发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与辽阳市政府合作,在辽阳市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期待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目前在辽阳市布置3个示范点,合作社购置了多台免耕机具,第一年实施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技术下乡,久久为功

推广一项技术很不容易,要让老百姓接受,就要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张旭东研究员说:“我们起草了技术规范,建立了辽宁省保护性耕作推广示范网络,形成科研单位、农业部门、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位一体’的示范推广模式,目前我们在辽宁省有15个试验示范点,张旭东研究员等科学家走出实验田,每年行程几千公里,春种秋收,跑遍各个示范基地进行指导,召开现场会、培训会、示范答疑,如今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在在辽宁逐渐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和辐射面积300余万亩,覆盖辽宁主要玉米种植区。专家们表示,目前辽宁陆续开始秋收,留住秸秆是当务之急,保护黑土地是我们的核心使命,我们有信心会同辽宁省、辽阳市各部门把保护性耕作工作做好。”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文章来源:《玉米科学》 网址: http://www.ymkxzz.cn/zonghexinwen/2020/1010/463.html



上一篇: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技术论文
下一篇:新发地携手河北涞源:玉米扶贫糯又甜 促民增收

玉米科学投稿 | 玉米科学编辑部| 玉米科学版面费 | 玉米科学论文发表 | 玉米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玉米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