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青海“粮改饲”玉米产业项目获突破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近日,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省内有关专家对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项目《青海农牧交错区粮改饲玉米新品种繁育推广技术体系建设》进行了中期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近日,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省内有关专家对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项目《青海农牧交错区“粮改饲”玉米新品种繁育推广技术体系建设》进行了中期评估。

专家组实地察看了海东市乐都区高店镇玉米制种基地和新品种鉴定示范基地、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种植模式试验示范基地、湟源县申中乡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镇青贮饲用玉米示范基地后,一致认为项目针对青海省玉米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品种不突出,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杂交制种技术不配套,以及提质增效等技术难题,在杂交育种和良繁体系建设、开展关键主推技术集成等重点任务的攻关中取得了重要突破。尤其是玉米主导品种的培育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的建设取得突破。

据了解,该依托项目培育极早熟、早熟、中早熟、中熟4种熟型的粮用和青贮饲用玉米新品种4个,其中,极早熟粮用玉米新品种克玉17在青海省湟源县大华镇池汗村海拔2600米的区域内种植成功,突破了青藏高原海拔2500米以上粮用玉米不能正常成熟的局限;早熟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青早510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海拔3800米的区域内青贮饲用种植成功,突破了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青贮饲用玉米不能正常生长的局限。同时,针对青海高原独特的气候资源和农业自然条件,研制青海省杂交玉米制种技术规范,为青海高原杂交玉米制种提供技术支撑,在乐都区高店镇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哈拉直沟乡、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唐乃亥乡多点建立高原玉米杂交制种基地,平均单产达到200公斤/亩以上,为实现青海玉米种子自给打开了良好的开端。

近年来,青海省“粮改饲”玉米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极大推动了青海农区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粮改饲”玉米产业发展的核心“青贮饲用玉米”,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农牧交错区种植玉米棒子上的籽粒达不到正常灌浆时期,存在青贮玉米的粗蛋白质含量和干物质含量偏低,达不到高产优质的目的。为此,项目组在湟源县大华镇和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峡门镇开展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种植模式的试验研究,制定青贮玉米与豆科饲草作物毛苕子混合种植模式,使饲草产量达到8吨/亩以上,粗蛋白质含量达到7%以上,干物质含量达到20%左右,有效提高了高海拔冷凉地区青贮玉米饲草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扩大饲草料的供应,减轻草场负载养畜,有利于牧区生态植被的保护和生态畜牧业的顺利推进。

据了解,项目的整体推进加快了青贮饲用玉米良种繁育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种植模式,不断提升玉米作物的生产能力,为推进青海省玉米产业的高效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生态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优质饲草料补给,极大地促进了农牧结合,草畜联动,为全面落实“一优两高”战略,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玉米科学》 网址: http://www.ymkxzz.cn/zonghexinwen/2020/1026/531.html



上一篇:山东省首创“双深双晚”玉米种植技术 盐碱地
下一篇:2.5万亩“成都农场”正式开镰 1.6万吨玉米将运达

玉米科学投稿 | 玉米科学编辑部| 玉米科学版面费 | 玉米科学论文发表 | 玉米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玉米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