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力争10年玉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全国两会刚结束,3月12日,李登海没有就近回趟山东老家,而是心急火燎地舍近求远赶到三亚。而后,立即扎进玉米地里,琢磨如何破解玉米亩产2000公斤的密码,怎样打开打赢中国种业

全国两会刚结束,3月12日,李登海没有就近回趟山东老家,而是心急火燎地舍近求远赶到三亚。而后,立即扎进玉米地里,琢磨如何破解玉米亩产2000公斤的密码,怎样打开打赢中国种业翻身仗的钥匙。

“突破玉米亩产纪录无止境,我们的玉米亩产量已超1600公斤,力争10年实现亩产突破2000公斤大关。”3月17日,在三亚市崖州区的南繁育种基地,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时而给玉米做材料标签,时而记录各种玉米生长参数间隙,他向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介绍,他们将加速创新培育杂交玉米高产新品种,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图为李登海向记者介绍玉米南繁育种情况。记者 利声富 摄

为了南繁育种

72年中42个春节在海南田间度过

阳春三月的三亚,早上10点左右,火辣的太阳已炙烤着大地,再加上地表反射的温度,站在玉米地里,不一会就汗流浃背。在白晃晃的阳光照射下,汗珠顺着李登海的脸颊一点点滴在干涸的土地上,没多久就干了。但李登海依然和其他玉米专家一起在地里做材料标签、观察玉米长势。“这个生长参数很关键,记下。”李登海时不时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

本应尽享天伦,但古稀之年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李登海仍在奋斗路上。3月初,他赶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会议结束后,他又匆匆南下返回三亚。自1972年来海南开展南繁育种来,他在海南田间已度过42个春节。“每年大年三十晚上,李老率领大家,面向北方,高唱着《三百六十五里路》,为家乡和亲人祝福。”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玉米所所长姜卫娟说。

今年春节,李登海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但没有选择休息,而是继续留在三亚工作。事实上,由于长期高强度劳作和不规律作息,李登海全身上下已动过5次手术。

“没办法,几十年来,干的是玉米,看的是玉米,想的是玉米,梦的是玉米,一天也离不开玉米。”李登海说,南繁育种容不得半点耽搁,错过时机只能等下一次。

“尽管李老已72岁了,但依然和年轻人一样每天下地几个小时,带领大家授粉、仔细观察玉米根系、叶片、籽粒长势等。”姜卫娟由衷地说。

图为李登海到玉米地观察育种情况。记者 利声富 摄

40多年执着研究

培育紧凑型玉米杂交种90多个

跟随李登海走南闯北培育玉米中,张明最佩服的就是李登海几十年不竭动力研究如何提高玉米产量、品质。

在我国育种领域,素有“南袁北李”之说。“南袁”是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就是指紧凑型玉米研究的创始者,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

谈及为何对玉米培育这么执着,李登海清楚记得当初的情况。1972年,李登海从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专家方正老师那儿获得一份《1970年我国农业专家赴美农业考察报告》中看到,美国玉米当时最高产量每亩达到1250公斤,而当时我国玉米产量每亩只有100-150公斤。产量相差如此之大,李登海震惊了。“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李登海立下他的人生奋斗目标。

图为李登海团队工作人员记录玉米育种情况。记者 利声富 摄

此后40多年里,周末和节假日被李登海抛到九霄云外,从来不知道8小时工作制为何物。每天天微亮就到地里,月亮上树梢才走上田埂。

李登海说,一想到刺眼的数字,他天天都在和时间赛跑,研究如何提高我国玉米产量。从1977年开始,他每年夏季在山东育种,每年冬季再到海南加代一次,至今已在海南度过42个冬季。

每天不到玉米地里转一圈,心里就觉得慌。哪怕现在已72岁了,李登海依然和年轻人一起,玉米收获时,仍然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在地里看护。

由于长期在地里搞科研,承受高温高湿,长时间站着授粉等,李登海先后经历了几次痔疮手术。“为了玉米,李老太拼了。”姜卫娟说,1991年7月,李老得脑栓塞住院抢救两个多月,当时,他话都不能说。出院时医生嘱咐他一定要静养,可他为了不让研究中断,刚出院就“跑”到海南。今年春节,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但心中永远牵挂着玉米的李登海一刻也没闲下来。

李登海说,刚来海南开始南繁育种时,他观察记录上百万粒种子栽培实验发现,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很难突破700公斤产量能力极限。于是,他开始转变观念,选育叶片上冲、适于密植的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1979年,终于培育出“掖单2号”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创造了我国夏玉米亩产776.6公斤的新纪录。这一突破,刷新当时玉米亩产纪录的同时,让他发现紧凑型玉米的高产潜力。截至目前,李登海先后主持育成通过审定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90多个。

文章来源:《玉米科学》 网址: http://www.ymkxzz.cn/zonghexinwen/2021/0319/940.html



上一篇:一直很喜欢吃玉米,怀孕期间能吃吗?
下一篇:玉米排骨汤直接加水炖就错了,多加一个步骤,

玉米科学投稿 | 玉米科学编辑部| 玉米科学版面费 | 玉米科学论文发表 | 玉米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玉米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