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甘肃组建玉米产业企业创新联合体:守好农业“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9-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20年8月,图为嘉峪关戈壁农业青贮玉米。(资料图) 魏建军 摄 中新网兰州9月29日电 (记者 魏建军)在28日下午兰州举行的甘肃省玉米产业企业创新联合体组建方案专家论证会上,甘肃

2020年8月,图为嘉峪关戈壁农业青贮玉米。(资料图) 魏建军 摄

中新网兰州9月29日电 (记者 魏建军)在28日下午兰州举行的甘肃省玉米产业企业创新联合体组建方案专家论证会上,甘肃省科技厅副厅长葛建团表示,要组建甘肃玉米种质资源与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创新联合体,产出一批突破性玉米新品种,为建设“种业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目前,甘肃省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2020年,全省玉米制种面积129.6万亩,产种5.46亿公斤,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55.6%和59.7%,保障了全国50%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种,具有建成高水平现代玉米制种基地的科技、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

2021年3月,图为张掖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工作人员对玉米种子进行检验。(资料图) 杨艳敏 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当地依据《甘肃省企业创新联合体组建与运行管理办法(试行)》,计划组织省内外玉米制种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中下游企业创新资源,组建玉米产业企业创新联合体,实现玉米种质资源原始创新重大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长期担任着甘肃省内首个种子行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敦煌种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首席专家,通过多年的合作,他见证了敦煌种业在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也对于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学研融合体系的创新能力充满信心。

图为张掖玉米制种企业育的玉米种子。 杨艳敏 摄

他表示,聚焦河西地区的优势特色,开展玉米种业全链条创新能力的提升,育种环节与制种环节并举,科技创新与基地建设并重。河西地区的特色优势是“制种”,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要靠“育种”,发展动能要靠“科技”,发展保障要靠高标准基地建设,四者缺一不可。

戴景瑞建言,要深度发掘育种急需的优异种质资源、优异基因,依托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融合,建立系统性的鉴定平台和育种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加强种质资源创新的方法、理论、装备的研究和发展,培育筛选绿色高产高效玉米新种质和新品种。

甘肃河西走廊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农业区,常年气候干燥、降雨量少,昼夜温差较大,气候条件独特,非常适宜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尤其是河西走廊和中部的沿黄灌区,具有优越的灌溉条件,适宜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玉米制种基地。

在当天召开的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座谈会上,甘肃省副省长张世珍表示,甘肃目前拥有玉米种质资源14万余份,要严格按照科学标准进行分类鉴定,全面摸清甘肃玉米种质资源家底。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所有的农业种质资源都是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如果弄丢了就是难以挽回的损失,不能按照现在有没有利用价值来决定要不要保护。”

张世珍建言,要开展组织培养、超低温、DNA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方法的研究,加强对甘肃玉米种质资源保存和特有抗旱、抗寒等特异性状保存。同时启动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开展种质资源特征特性鉴定、优异性状基因挖掘鉴定等工作,为选育突破性优良新品种提供基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和产业优势。(完)

文章来源:《玉米科学》 网址: http://www.ymkxzz.cn/zonghexinwen/2021/0929/1596.html



上一篇:抢收玉米!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机械支援农
下一篇:玉米减肥瘦身、健脾益胃,农民种植只需掌握四

玉米科学投稿 | 玉米科学编辑部| 玉米科学版面费 | 玉米科学论文发表 | 玉米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玉米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