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三代人接力锁定玉米增产基因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些年,陈文康数了几万根玉米,就是为了锁定关键基因,搞清楚这个基因的工作原理,通过基因编辑让玉米变得更加高产。 中国农业大学最近用一组照片对这项工作做了阶段性回顾,

这些年,陈文康数了几万根玉米,就是为了锁定关键基因,搞清楚这个基因的工作原理,通过基因编辑让玉米变得更加高产。

中国农业大学最近用一组照片对这项工作做了阶段性回顾,烈日下的翠绿玉米地在配乐《最初的梦想》烘托下,更显生机盎然,而阳光也在每位师生的脸上留下了纪念。影片结尾写道:“致敬梦想的坚守者,恭喜梦想成真。”

探索玉米演化机制,改良玉米品种成为这三代科学家的梦想。

杨小红说:“百年以后,没你也没我,我们奋斗一生不带走一草一木;我们执着一生,不带走一分名利浮华。现在我们是做出了一些成果,但我们还有很多诸如玉米穗行数演化机制等科学问题都没有完全揭示,我们接下来还要继续再研究,进一步为我国玉米育种事业作出一点我们的贡献。”

李建生介绍,团队不仅找到了控制玉米穗行数的关键基因,更可喜的是,这个基因在水稻身上也管用,可以将水稻的产量提高8%左右。对于这项成果,他们既不过分乐观,也不过分悲观,而是准备一如既往继续坚守梦想。

陈文康和张璇接力参与了一项长达18年的研究,最近中国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团队获得突破性研究进展:控制玉米产量的基因被找到,通过基因编辑可使其产量增加约10%。

“这个有利于我们打种业翻身仗,通过育种的办法提高作物的产量。对于产业来说,如果拿出10%左右的玉米种植面积推广这项成果,6000万亩玉米每亩增加30公斤,就意味着每年可增产玉米18亿公斤。”他笑着说:“我们希望再做18年,让这个基因在农民的地里开花结果!”

哪个年轻人手机里会全是玉米的照片?有绿油油的,有黄灿灿的;有细小刚长出来的,有粗壮饱满的;有野生的,有种植的……答案是,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陈文康。前不久,他和同学张璇作为第一作者出现在了《科学》杂志上。

科学家预测,玉米的基因组,有约4万个基因,寻找控制玉米产量的基因,是一个不断缩小破案范围、步步逼近真相的过程。他们需要让另外3万多个基因都一样,才能锁定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了产量——也就是穗行数这个性状。课题组不断尝试鉴定玉米的基因型、种玉米、数种出来的玉米有几行、发现不对、再鉴定基因型、再种玉米、再数玉米有几行……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耕地有限,要养活更多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国玉米的单产还需要提升。小小一粒种子,和每个人都有关,和陈文康、张璇,他们的老师、中国农业大学青年教授杨小红,以及老师的老师、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李建生更有关。

“好。”杨小红一向少言寡语,只说了一个字。她知道这个字的分量,“前景光明辽阔,但道路不会平坦”。

3月25日早上6点,杨小红从北京的实验室打电话给在海南玉米南繁基地工作的李建生,激动地说,“李老师,我们的文章在Science(《科学》)在线发表了!”

18年,北方的玉米可以更迭18代,海南的水稻可以收获36次。三代科学家接力奔跑6573个日夜,终于迎来一个高光时刻——

18年前,李建生教授为这个团队选择了一条研究提高玉米穗行数的“好路”。他提出了研究玉米产量如何增加的科研路线,并创制了研究工具——穗行数稳定遗传且为6行的玉米自交系,基本锁定了控制产量的染色体。

张大健教授(中)指导学生实验。王??静/摄

2020年,陈文康博士毕业,和导师杨小红同样穿着红黑色博士服在实验楼前合影。从博士到博士后,近10年他每年管着2亩地8000株玉米,每次玉米收获他都负责去数玉米有几行,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每个玉米都要数一遍,不能出错。

2008年,李建生的研究生杨小红博士毕业,师生二人穿着红黑色博士服在实验楼前微笑合影。2015年,李建生将这项研究传棒给她,说:“实验室和未完成的使命就交给你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其实人们现在看到的玉米,既不是它本来的样子,也不是它未来的样子。约7000年前,玉米的米穗只有两行,而现在市面上的玉米大多有16行米穗。玉米的产量是如何提高的,以后还能再提高吗?

和他们一起坚守这个梦想的,还有李建生早年联合培养的博士生、现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美国冷泉港国家实验室教授大卫·杰克森等科学家。

文章来源:《玉米科学》 网址: http://www.ymkxzz.cn/zonghexinwen/2022/0512/1886.html



上一篇:致敬劳动者丨“玉米站长”钱春荣:农民的贴心
下一篇:我国科研团队利用废弃玉米秸秆制备高效除磷器

玉米科学投稿 | 玉米科学编辑部| 玉米科学版面费 | 玉米科学论文发表 | 玉米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玉米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