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超38℃高温下,耐热水稻增产20%!应对粮食安全,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利用该发现,科学家已经培育出新品种,在超过38℃的高温下,大田中的耐热水稻品种产量较对照品种增加了20%。 ▲研究团队在松江农场种植的水稻材料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

利用该发现,科学家已经培育出新品种,在超过38℃的高温下,大田中的耐热水稻品种产量较对照品种增加了20%。

▲研究团队在松江农场种植的水稻材料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高温胁迫成为制约世界粮食生产安全的最为主要的胁迫因子之一。据预测,至2040年,高温将使全球粮食减产30%-40%。因此,挖掘高温抗性基因资源、阐明高温抗性分子机制以及培育抗高温作物新品种成为当前亟待攻克的重大课题。

目前,研究团队已把高温抗性强的非洲栽培稻TT3基因位点导入到亚洲栽培稻中,培育出了新的抗热品系。在抽穗期和灌浆期经过38℃的高温胁迫处理,抗热新品系的增产效果是对照品系的一倍左右,同时田间高温胁迫下的小区增产达到约20%。

  作者:许琦敏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TT3基因位点中存在两个拮抗调控水稻高温抗性的基因TT3.1和TT3.2。在高温胁迫下,TT3.1能够从细胞表面进入细胞里的多囊泡体中,招募TT3.2叶绿体前体蛋白进行降解,使成熟态TT3.2不会过多在叶绿体内积累,从而保护叶绿体不受损伤,从而提高水稻的高温抗性。因此,过量表达TT3.1或敲除TT3.2,,能够带来2.5倍以上的增产效果。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完成这个发现的是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和上海交通大学林尤舜的合作研究团队。从构建遗传材料,到分离克隆基因,该研究团队耗时近十年,终于找到了水稻高温抗性新基因位点TT3,并且阐明了其调控高温抗性的新机制。

▲来自非洲栽培稻的TT3CG14位点及TT3.1过量表达、TT3.2敲除构建比对照显著增加高温胁迫下的水稻产量。

平均气温每升高1℃,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就会减产约3-8%。面对气候变暖带来的高温胁迫,中国科学家坚持近十年,首次揭示了调控水稻高温抗性的新机制和叶绿体蛋白降解新机制,同时发现了第一个潜在的作物高温感受器。6月17日凌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图片:受访者提供

▲TT3.1-TT3.2遗传模块调控抗热与产量平衡的分子机理。

更可喜的是,在正常田间条件下,它们对产量性状没有负面的影响。此外,由于TT3.1和TT3.2在多种作物中具有保守性,借助分子生物技术方法,可将该研究发掘的抗高温新基因应用于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以及蔬菜等作物的抗高温育种改良中,对于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通过对大规模水稻遗传群体进行交换个体筛选和耐热表型鉴定,定位克隆到一个控制水稻高温抗性的基因位点TT3。这个来自非洲栽培稻(CG14)的基因位点,相较于来自亚洲栽培稻(WYJ)的TT3基因位点具有更强的高温抗性。

责任编辑:任荃

“这说明,TT3.1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高温感受器,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叶绿体蛋白降解的新机制。”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博士生张海为这个发现,整整投入了七年,终于在博士阶段“啃”下了这块分子植物领域的“硬骨头”——他们发现的TT3.1-TT3.2遗传模块,首次将植物细胞质膜与叶绿体之间的高温响应信号联系起来,揭示了崭新的植物响应极端高温的分子机制。

文章来源:《玉米科学》 网址: http://www.ymkxzz.cn/zonghexinwen/2022/0617/1910.html



上一篇:禹城禹兴街道采取“五要”,保障大豆玉米带状
下一篇:大国“粮”策丨天太热水稻也受不了,上海科学

玉米科学投稿 | 玉米科学编辑部| 玉米科学版面费 | 玉米科学论文发表 | 玉米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玉米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