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作物增产30%以上!Science:中国科学家发现“明星基

来源:玉米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田间应用尚待时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维才认为,这个基因的发现无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其应用将实现对水稻和其他作物的改良,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作出更

田间应用尚待时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维才认为,这个基因的发现无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其应用将实现对水稻和其他作物的改良,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吃'得更多,‘喝'得更多,‘消化'很好,应该是导致高产的原因。”周文彬说,团队进一步研究探明了OsDREB1C基因的调控机制--它在植物体内起到“分子开关”的作用,分别与作用于光合作用的碳同化基因、氮素吸收转运基因以及开花途径基因等多个下游靶基因直接结合并激活转录,提高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协同调控水稻的光合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及抽穗期等三个生理过程,实现高产早熟、绿色高效。

然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极端气候、地缘冲突等影响,全球饥饿人口持续上升,2021年世界受饥饿影响的人数达8.28亿。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作科所李霞博士告诉《中国科学报》,他们在不同的作物中对转录因子OsDREB1C进行了增强基因表达的操作,并观察它们的田间表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说,该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发现单一基因可同时调控多个重要生理途径,打破长期存在于农业生产中的“高产”与“早熟”的矛盾,而且在于OsDREB1C基因在不同作物中的保守性功能使其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潜力,对推动农业可持续集约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OsDREB1C基因的“能力”并没有止步于此--它还可以促进水稻早开花、早结实、提前收获。魏少博介绍,在北京,过表达OsDREB1C基因的水稻“日本晴”可较对照组提前抽穗13~19天;在杭州,过表达OsDREB1C基因可让“秀水134”抽穗期至少提前2天。

相关论文信息:

《科学》论文评审专家认为,该团队出色地完成了大量的田间试验工作,包括不同作物、不同地点的多年田间试验,呈现了全面而可靠的试验结果。如果将其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必将进一步推动水稻等作物实现可持续集约化生产。

此外,施用氮肥是农作物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大量氮肥的过量施用不仅没有带来作物产量的持续提高,反而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温室气体排放等。

结果显示,在水稻品种“日本晴”中过表达OsDREB1C基因,比对照组产量提高41.3%~68.3%;在南方栽培稻品种“秀水134”中过表达该基因,较对照组产量提高30.1%~41.6%。

118个候选因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固定碳素,依靠根吸收氮素,这两个过程紧密相连,对作物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周文彬说,如何在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同时,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促进作物碳氮代谢协同,从而实现作物高产高效,是当前农业科学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为此,科学家对比研究了产量比水稻、小麦高的玉米等作物。

“在不施用氮肥条件下,OsDREB1C基因过表达植株的产量已达到甚至高于对照组在施用氮肥条件下的产量水平,实现了‘减氮高产'。”李霞说。

然而,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尝试。”周文彬带领团队从他“执着”了20余年的光合作用研究入手。

与此同时,这一款明星基因还可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过表达OsDREB1C基因可使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和转运能力增强,将更多的氮素分配到籽粒中,氮素利用效率较对照组提高25.8%~56.6%。

从“绿色革命”改良作物株型到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粮食单产增长了一倍多。

“该基因的增产幅度特别大,这是很少见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朱健康希望,未来能把这个基因应用在生产上,让育种家和农民都能用到它,真正在田里看到这么高产的水稻或者其他作物。

提高作物单产是确保粮食安全主要途径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矮化育种为特征的“绿色革命”,通过引入矮秆基因改良作物株型,以及提高栽培管理技术,使全世界水稻产量翻了一番。而由袁隆平院士主导培育的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了作物增产20%以上。

“因此,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需要新的途径和策略。”周文彬说。

不过,周文彬强调,从实验室到农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一步,该团队将深入开展该基因在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玉米、大豆)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并评估其抗逆性及田间产量性状,探索高产早熟新品种大田生产模式,加快突破制约作物单产水平快速提升的瓶颈。

文章来源:《玉米科学》 网址: http://www.ymkxzz.cn/zonghexinwen/2022/0728/1924.html



上一篇:关注三夏|科学种植 丰收在望——一名大户的大豆
下一篇:济南大学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决赛中荣获

玉米科学投稿 | 玉米科学编辑部| 玉米科学版面费 | 玉米科学论文发表 | 玉米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玉米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